转载,夏季高温,是脑血管病高发季节

  生命很是无常。在这样一个寻常的闷热的午后,救护车的鸣笛却突然尖厉地呼啸而过。难道气温也会对心脑血管病有影响?

  一项纳入850例初发急性脑梗死入院患者的研究表明,气象因素确为脑梗死发病的影响因素,在冬季降温、夏季升温时会增加脑梗死的发生。

  这项研究发现,日最低气温,是初发急性脑梗死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。在冬季,不同低温天气发病例次有差异,零下3.1℃~零下0.9℃发病最多(3.44例次/3天),而且,研究者还发现,气温每下降2.3℃以上时,初发急性脑梗死发病显著增加。

  同样研究者发现,在夏天的不同高温天气下发病例数也不同,在27.0℃~28℃时发病例次最少(1.59例次/3天),而且当气温上升2.1℃及以上时,初发急性脑梗死发病显著增加。

  就此看来,老年人群每日关注天气预报,并采取相应防治措施还是有必要的。

  当前,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,气温变化与健康的关系已成为关注热点,一项对中国北京、天津、上海、南京、长沙等5城市开展的研究表明,气温对死亡率的影响效应总体呈现“U”形曲线。

  研究者发现,高温对死亡率具有急性效应的影响,而低温影响的滞后时间较长,一般持续5~10天。

  其中,极端低温和最低日平均气温对京津两地居民死亡率影响较大;而极端高温和日最高平均气温则对上海、南京、长沙影响较大。

  研究者认为,当气温过高或过低时,体内的温度调节系统难以适应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,造成体内的呼吸、循环系统功能紊乱,从而诱发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和其他慢性疾病的发生,进而增加人群死亡率。

  在这项研究中,研究者从中国疾病防控中心获取了2006~2009年5市常住人口全死因数据,从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获取了各市的气温、气压以及湿度等气象数据。为了避免城市热岛效应以及空气污染对研究的影响,研究者均进行了相应处理和校正。

相关医生 更多